福澤諭吉「台灣領有論」的地緣政治分析
摘 要
近代日本,做為競逐東亞海域權力的參賽者,在明治維新前,島國的地理特性,使日本得以長期保持其政治的獨立,發展其獨特的文化與傳統。拜近代交通科技發達之賜,海洋交通漸次發展,使日本得已通過海上交通線,導入西洋文明,促成明治維新,進入現代國家之列。
19世紀的台灣─琉球─日本,三者在東亞海域連成弧形海上防衛線的島嶼,就在複雜的強權角力中,在國際政治舞台登場。日本垂涎台灣可以遠溯自戰國時期末葉,倭寇以武力侵佔基隆等地,做為襲擊中國大陸華南地區的根據地;近代以降則以福澤諭吉的「台灣領有論」為開端,立基於日本的地緣戰略思考,從琉球的邊疆防衛,漸次轉向領土擴張,而有1895年割取台灣的戰略實踐。
本文旨在運用歷史與文獻分析方法,通過地緣政治研究途徑,嘗試分析福澤諭吉「台灣領有論」的地緣戰略意涵,進而解明十九世紀日本的地緣政治密碼,以及處在東亞地緣政治變動核心的台灣,如何被納入當時日本規劃的國境安全所界定最適征服線範圍內的地緣因素。
地理雖是一國規劃對外戰略的重要因素,但卻不是地理決定論所指稱的恆定不變因素,每個國家會因回應不同時空背景,基於生存與安全需求,而做出戰略轉換。福澤諭吉「台灣領有論」雖只是以「防衛琉球」的領土安全戰略需要,以社論形式發表於『時事新報』的評論文章,總合分析其觀點,一方面脫胎於「脫亞入歐」的文明觀,另一方面也連結地緣政治的論理。
在最終分析上,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制約其對外行為,並依據地緣政治密碼規劃國家安全戰略。日清甲午戰爭前後時期的日本,在地方層次上,維護日本領土安全;在區域層次上,控制東亞海域,防堵清帝國與朝鮮結盟或形成足以威脅日本的力量;在全球層次上,實踐「脫亞入歐」論理,在西太平洋挑戰美國。福澤諭吉「防衛琉球,割取台灣」論理是實踐日本國家安全戰略的原型。
關鍵字:福澤諭吉、台灣領有、地緣戰略、地緣政治密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